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趁故事还来得及

发布者:王小娟 [发表时间]:2020-10-08 [来源]:江西理工大学树人网 [浏览次数]:

亲爱的即将60岁的江理:

你好啊,上大学两年了,不曾认真地对你说过什么,今天,我一定得好好讲讲了。

你知道吗?我也曾经认真地嫌弃过你。大一还是学妹时,学长站在讲台说,“下面坐的人应该没有在高中时立志要考江理的吧。”眉眼里带些嘲笑,带些不屑,更加难过的是,下面一片轻蔑的笑,是附和。似乎,大家一起嫌弃我们共同的学校,有助于拉近距离。而我,心里一阵羞愧。想想,我也是这样的人,我也有一句很过分的话就是:“我在高中学校过完了90年校庆,跑这里来60年不到。”

我大学目前的生活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听着室友说着我喜欢的那些历史名人的名字,什么貂蝉啊,李白啊,昭君啊,分分钟穿越春秋战国、楚汉三国,接着便是,“你躲在塔后面”、“哎哎哎,李白死了”、“帮我打个掩护啊”之类的句子,慢慢进入梦乡,虽然我一句也听不懂。

2017年5月13日,母亲节前一天。我预览着母亲节即将要推送的微信,阴差阳错地坐在学校大礼堂里听着“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感触颇多。

也许,他们有着超凡的能力与智力,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努力。才明白,哪有什么大牛学霸,分明是厚积薄发。的确,不需要认为那是鸡汤,因为面对优秀,我们好像连说那是鸡汤的资格都没有。他们非常努力,然后让自己看起来毫不费力。他们获得着国际奖,国家奖,成绩专业第一,担任着学生会主席,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拿着我们耳朵里听着的大学的offer,并且,他们得的很多奖我们连那个名称都没有听过,概念都没有。仔细去想,他们的大学生活,真的很好玩吧。他们会玩,且玩出了很多名堂。不是说非得用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头衔量化一个人的成长,而是那些荣誉和头衔分明就是成长的馈赠啊。

江理啊,曾经,我们抱怨你有多小,有多破,可又发现自己连“又小又破”的你都配不上。我们会说,都是因为当初没考好才来了这里,似乎这里的每一个符号都配不上我们。可是,当那些优秀的校友以及即将成为校友的他们都很感激这里的一切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呢?才明白,江理,你是我们足够从容又不会懈怠的起点。

想问和我曾经一样嫌弃你的人一句,在自己认为不好的学校里都成为不了优秀的人,都做不到最好的自己,难道,换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学校里就能成为优秀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了吗?

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同学说,“如果我当初考到了名校,那我现在也就不会这么拼命地学习了,我就会找个女朋友到处浪了。一纸名校的毕业书足以让我光芒万丈。”听到这样一席话,被他的眼界和格局惊呆了。所谓名校的光环固然是被定义的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故事真的是这样吗?我看过在厦大的小伙伴经常通宵敲代码,我看过在中国药科大学的小伙伴在实验室里一进去便是一天,我看过在上海交大的学弟因高中重理论而少实践通常在别人都打游戏时泡实验室;他们的大学不好吗?然而,他们的起点更高,需要努力的往往更多,他们在大学里,往往更不容易找到存在感。我也看过那个高中拼命考上北大的同学因压力过大又选择回去母校复读,我也看过那些在相对不是很出名的学府里,认真地做一些实事,终遇见自己想要的自己的人;适合自己的从容起点也很重要。大学几流是别人定义的,自己几流是自己定义的。如果,你嫌弃你的大学的等级配不上你的等级,何不用你的等级来提升你的大学的等级。

在B站上,有人说了对“爱国”的新感受。他说,以前,爱国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被教导要爱国;随着年岁增长,阅历丰富,渐渐了解到了我国各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优越性,现在,可以自信地说,爱国,是因为喜欢中国。江理啊,现在爱你也是一样的。刚入学以来,被宣传,被了解,去试着爱;后来,主动去了解,去宣传,因为这个学校的优越性,这里给我的从容,给我的温暖,给我的成长。对,就像某位校长说的,母校就是自己一天嘀咕八遍,不允许别人说一句的地方。现在打心眼里讲,江理于我而言便是这样。

江理啊,我知道,这里其实才是真正成长的起点,选择你是缘分使然,爱上你是顺其自然,感激你是理所当然。趁故事还来得及,我会好好珍惜。如今,我们年少正成长;离开时,我们可能已丰富且成熟;终有一天,我们会自信且笃定,从容且优雅地再回这里。

余秋雨说,“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想必断章取义,也是可以的。江理啊,你60岁之前的故事,我来不及参与,你60岁之后的故事,我奉陪到底。

此刻,没有气势磅礴的华丽辞藻,只是浅淡地娓娓道来,遇见60岁的你,遇见你的60岁,何其幸运,定不负这遇见。

江理,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