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江西理工大学报 >> 正文

“VR+红色教育”蹚出育人新路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11-28 [来源]:江西理工大学校报 [浏览次数]:

“红军战士从老百姓手中接过一个个家里拆下的门板,军民同心夜渡于都河的场景震撼人心!”……近日,在江西理工大学“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一场“说走就走”的红色文化之旅正受到师生热捧。借着VR技术,通过实景建模逼真还原场景,师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革命历史,感悟苏区精神。

江西理工大学地处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赣州,该校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用红色文化育人,让红色文化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色课堂滋润心田

江西理工大学开设了“跨越时空井冈山精神”“红色文化十讲”等课程,录制“苏区精神与革命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等精品课程,鼓励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师生线下开展课堂互动研讨。学校还开设了文化微党课,校院两级党政领导担任100多个班级的“班级导师”,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为自己联系的班级上好文化微党课,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全覆盖、见实效。

在用好思政课堂主阵地之外,江西理工大学还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鼓励一线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传授中强化价值引领,引导青年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学校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组织遴选233门课程试点,并探索编写课程思政系列教学资料。

怎样把红色文化全方位纳入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对这个问题,江西理工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张红在教学中探索了很久。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设计实践方式,张红引导学生在红色文化资源宝库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并要求学生在实际创作中结合时代特征对红色文化中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学生黄星翰曾先后4次前往瑞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调研取材,他以瑞金“红井”故事为原型,以“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为设计理念,运用视觉设计手法绘制出包括“红井”“沙洲坝遗址”等历史元素的漫画作品“瑞京”,并将单个元素设计成造型各异的工艺品,多次受邀参展。

红色体验生动有趣

“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和战友们在百姓的帮助下一起搭浮桥,走上长征路。”在江西理工大学“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大学生们身着红军服,戴上VR眼镜,穿越时空置身革命历史上的经典实景,重温发生在苏区的重大战役和重要会议。

“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选取了苏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素材和事件,如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等,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逼真还原当时的场景,对苏区历史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展现,引导参观者在实际体验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相比传统的教学,新技术使教育手段更丰富、更科学。它带来的不仅是身临其境的体验,更是意犹未尽的感慨与思考,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感悟爱国主义的内涵,引导他们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温和瑞说。

目前,基地已承接了不少中小学和机关单位的主题党日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们光讲稿就修改了10多次,在协助老师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自己系统地了解了这些红色历史。从讨论修改解说词到不断练习,再到正式上场解说,参与这一系列工作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也促使我不断思考,如何把红色文化讲好、阐释好,用红色精神去感染鼓舞更多人。”基地讲解员、大三学生龚钊贤说。

红色实践遍地开花

日前,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彰名单公布,江西理工大学以“赣南红色故事采集”为主题的“志远·笃实”暑期实践调研团队获评“全国优秀团队”。为充分挖掘赣南红色资源,为红色文化“三进”提供更多鲜活的本土素材,这支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建的调研团队,暑期前往赣州市周边近20个村开展了调研活动。

“有幸采访到了红军后代,听他们讲述祖辈、父辈的红色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崇高的精神。”调研团队成员陶芷婷说。

在村干部和村民的热心帮助下,调研小组顶着酷暑走访革命烈士后代、寻访革命旧址及收集红色宣传标语,形成了超过60万字的访谈笔记,以《学党史 颂党恩 跟党走——发生在宁都红土地上的革命故事》为题撰写成18万字的专著。

类似的团队在江西理工大学还有很多,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上,师生们触摸历史,从中汲取力量,将一段段的感人故事用有血有肉的鲜活语言和艺术表演进行呈现、演绎。学校在井冈山、瑞金、兴国多地建立了红色育人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师生开展红色培训、红色实践,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推动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入头脑。培养了一支红色文化学生宣讲团,引导学生从红色文化的学习者变为传承者,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探索出一条“以讲促学,反哺社会”的特色之路,激励师生以红色基因立心铸魂。